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07-31 03:44:28] 来源:http://www.89xue.com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阅读:9509次
摘要:九.乘法 本册教材只安排了一位数乘两位数,因为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只会是两位数或三位数,不可能超过1000。而前面我们刚学了千以内的数,连接得比较紧密。至于一位数乘三位数,它的积有可能是四位数,应该安排在认识万以内数以后教学,所以一位数乘三位数不作本单元的要求。那么,在一位数乘两位数这单元中,主要内容有: 1.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P81 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和笔算;P82——P83 3.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P84——P85 4.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估算和笔算。P87——P90 上面的这些内容在具体安排时,先口算,然。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标签: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89xue.com
九.乘法
本册教材只安排了一位数乘两位数,因为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只会是两位数或三位数,不可能超过1000。而前面我们刚学了千以内的数,连接得比较紧密。至于一位数乘三位数,它的积有可能是四位数,应该安排在认识万以内数以后教学,所以一位数乘三位数不作本单元的要求。那么,在一位数乘两位数这单元中,主要内容有:
1.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P81
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和笔算;P82——P83
3.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P84——P85
4.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估算和笔算。P87——P90
上面的这些内容在具体安排时,先口算,然后是不进位的一位数乘两位数笔算。需要进位的乘法笔算和估算结合在一起教学。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根据两位数乘一位数知识结构的层次分段安排教学内容。体现在哪里呢?
(1)先学一位数乘整十数,再学一位数乘两位数。分成两段安排,为什么呢?比如说要算一位数乘两位数23×3,在列竖式算的时候其实分成了两段:20×3、3×3,3×3是表内乘法,我们已经学过了,所以必须先学20×3,也就是一位数乘整十数,然后再学两位数乘一位数。
(2)先学不进位,再学进位和估算。不进位乘比较简单,学生能直接进行口算,用不着估算,而进位乘算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这时,估算就显得非常必要。
2.计算方法以学生探索为主,教师适当指导的形式呈现。
(1)一位数乘整十数是一位数乘两位数中最容易的,也是最基础的。教材P81的例题是3头大象运木材,每头运20根。用图画呈现的实际问题能很清楚地显示出“求3个20是多少?”引起学生对乘法的回忆。列出算式以后,让学生自己探索,组织交流:或是把3个20连加,或是从6堆是60根作直观判断,也会有学生通过2个十乘3得6个十来判断,或从2×3=6类推出20×3=60。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数学结论,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方法交流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优化算法,显然后两种思考是最可取的,对后面继续学习一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影响很大。在“试一试”中,继续口算8头大象能运多少根,把一位数乘几十的积扩展到几百几十,同时巩固算法。P83的“想想做做”第一题里有四组口算题,通过同组两题上下比较,再次引导学生利用表内乘法联想一位数乘几十的积,体会这种算法的优越性。
www.89xue.com (2)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也充分依靠情境图启发学生思考。P82的例题:求两只小猴共采多少个桃,学生可能会列出加法算式,没关系,教师只要及时引导,学生马上就会列出乘法算式。在算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有两种算法:第一种是联系乘法的含义想2个14想加得28;第二种是通过看图,大家可以看到,图上的桃子并不是随便画的,而是刻意这样画的。14个桃子分为10和4,学生很容易想到先算2个10是20,再算2个4是8,合起来是28。这种想法其实就是下面竖式计算的整合,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进行表述。在学生掌握这种算法以后,教师再介绍可以用竖式来计算,把这种口算的过程写成左边的竖式,让学生了解计算过程,理解算理。在此基础上,再省去中间环节得出竖式的一般写法。这里的竖式教师要进行指导,不要过于探索,教师该教的地方还得教。整个例题可以按以下流程来教学:
学生说图意列算式
学生探索口算方法,表述思考过程,理解算理
教师带领学生把口算过程整合成竖式(左边的)
教师讲解示范竖式的一般写法
带着练习口算
在教学这道例题特别要注意两点:①在学生的第二种算法上能够多投入一点时间和精力,让全体学生都理解这种算法,然后再把算法演变成竖式。②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竖式的算理与计算,不要急于出现竖式的一般写法,避免学生机械接受。“试一试”要先指导学生把横式改写成竖式,要告诉学生,把3×21的竖式写成21×3的形式,计算比较方便,然后再让学生去计算。
(3)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通过知识迁移,引导学生探索。看P87的例题,教材先引起学生新的认知冲突,即36×2里先算6×2满了10怎么办?然后通过摆小棒发现可以把12根中的10根捆成一捆,和6捆合起来是7捆,从中领会进位的原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直接尝试列竖式,学生利用前面学的不进位乘笔算以及进位加笔算,算起来应该不会有困难,好象用不着摆小棒。如果学生有困难,再结合操作小棒来理解,在这里,教师应灵活处理。
九.乘法
本册教材只安排了一位数乘两位数,因为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只会是两位数或三位数,不可能超过1000。而前面我们刚学了千以内的数,连接得比较紧密。至于一位数乘三位数,它的积有可能是四位数,应该安排在认识万以内数以后教学,所以一位数乘三位数不作本单元的要求。那么,在一位数乘两位数这单元中,主要内容有:
1.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P81
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和笔算;P82——P83
3.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P84——P85
4.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估算和笔算。P87——P90
上面的这些内容在具体安排时,先口算,然后是不进位的一位数乘两位数笔算。需要进位的乘法笔算和估算结合在一起教学。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根据两位数乘一位数知识结构的层次分段安排教学内容。体现在哪里呢?
(1)先学一位数乘整十数,再学一位数乘两位数。分成两段安排,为什么呢?比如说要算一位数乘两位数23×3,在列竖式算的时候其实分成了两段:20×3、3×3,3×3是表内乘法,我们已经学过了,所以必须先学20×3,也就是一位数乘整十数,然后再学两位数乘一位数。
(2)先学不进位,再学进位和估算。不进位乘比较简单,学生能直接进行口算,用不着估算,而进位乘算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这时,估算就显得非常必要。
2.计算方法以学生探索为主,教师适当指导的形式呈现。
(1)一位数乘整十数是一位数乘两位数中最容易的,也是最基础的。教材P81的例题是3头大象运木材,每头运20根。用图画呈现的实际问题能很清楚地显示出“求3个20是多少?”引起学生对乘法的回忆。列出算式以后,让学生自己探索,组织交流:或是把3个20连加,或是从6堆是60根作直观判断,也会有学生通过2个十乘3得6个十来判断,或从2×3=6类推出20×3=60。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数学结论,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方法交流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优化算法,显然后两种思考是最可取的,对后面继续学习一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影响很大。在“试一试”中,继续口算8头大象能运多少根,把一位数乘几十的积扩展到几百几十,同时巩固算法。P83的“想想做做”第一题里有四组口算题,通过同组两题上下比较,再次引导学生利用表内乘法联想一位数乘几十的积,体会这种算法的优越性。
www.89xue.com (2)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也充分依靠情境图启发学生思考。P82的例题:求两只小猴共采多少个桃,学生可能会列出加法算式,没关系,教师只要及时引导,学生马上就会列出乘法算式。在算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有两种算法:第一种是联系乘法的含义想2个14想加得28;第二种是通过看图,大家可以看到,图上的桃子并不是随便画的,而是刻意这样画的。14个桃子分为10和4,学生很容易想到先算2个10是20,再算2个4是8,合起来是28。这种想法其实就是下面竖式计算的整合,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进行表述。在学生掌握这种算法以后,教师再介绍可以用竖式来计算,把这种口算的过程写成左边的竖式,让学生了解计算过程,理解算理。在此基础上,再省去中间环节得出竖式的一般写法。这里的竖式教师要进行指导,不要过于探索,教师该教的地方还得教。整个例题可以按以下流程来教学:
学生说图意列算式
学生探索口算方法,表述思考过程,理解算理
教师带领学生把口算过程整合成竖式(左边的)
教师讲解示范竖式的一般写法
带着练习口算
在教学这道例题特别要注意两点:①在学生的第二种算法上能够多投入一点时间和精力,让全体学生都理解这种算法,然后再把算法演变成竖式。②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竖式的算理与计算,不要急于出现竖式的一般写法,避免学生机械接受。“试一试”要先指导学生把横式改写成竖式,要告诉学生,把3×21的竖式写成21×3的形式,计算比较方便,然后再让学生去计算。
(3)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通过知识迁移,引导学生探索。看P87的例题,教材先引起学生新的认知冲突,即36×2里先算6×2满了10怎么办?然后通过摆小棒发现可以把12根中的10根捆成一捆,和6捆合起来是7捆,从中领会进位的原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直接尝试列竖式,学生利用前面学的不进位乘笔算以及进位加笔算,算起来应该不会有困难,好象用不着摆小棒。如果学生有困难,再结合操作小棒来理解,在这里,教师应灵活处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Tag: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学设计 -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上一篇:统计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