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07-31 03:44:28] 来源:http://www.89xue.com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阅读:9509次
摘要:2.退位的三位数减法,包括一次退位和连续退位。P60——P62 3.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P64——P66 4.隔位退的退位减法。P67——P68 这里的隔位退是通俗的说法,其实就是特殊的退位减,即退位时遇到0的情况,这也是本单元计算教学中的难点。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重视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探索算法,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 由于学生上学期已经学会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完全可以迁移到三位数减法中来,所以教材在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中,不再出现通过学具操作(如摆小棒、拨算珠等)获得直接经验来理解,。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标签: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89xue.com
2.退位的三位数减法,包括一次退位和连续退位。P60——P62
3.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P64——P66
4.隔位退的退位减法。P67——P68
这里的隔位退是通俗的说法,其实就是特殊的退位减,即退位时遇到0的情况,这也是本单元计算教学中的难点。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重视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探索算法,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
由于学生上学期已经学会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完全可以迁移到三位数减法中来,所以教材在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中,不再出现通过学具操作(如摆小棒、拨算珠等)获得直接经验来理解,看P58、P60的例题,例题中没有计数器,也没有小棒。教材是注重让学生借助前面学习中已经掌握的知识、方法和积累的经验,有效地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中来,探索从不退位到一步退位再到连续退位的算法,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在教学中如果有部分学生难以实现算法迁移,仍可以借助直观的学具操作理解算法,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抽象。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不包括隔位退的退位减法,隔位退是难点,应该借助直观学具来帮助理解,下面会讲到。
www.89xue.com 2.重视计算的整体结构。
教材重视这部分计算的整体结构。可以看到,前两部分内容,也就是不退位和退位的三位数减法,教材安排的P58、P60的例题和前面的加法一样,都是从同一个情境中(图书馆的图书)提出不退位、一次退位和连续退位三种不同的减法计算问题,便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些算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创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让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融为一体。主要体现在:
(1)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需要学习新的计算,探索新的算法。这是新教材计算教学的特点之一。我们前面的计算教学其实都是这样,如上学期学的加减法都是创设情景以后,通过问题引出新的计算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提问:看了这幅图画,你能提什么问题呢?怎样列式呢?这样教学,既解决了问题,又学会了计算。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内化算法。本单元教材结合加减法安排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看P64的例题,例题仍然是以借书的题材出现,比较现实、有趣,呈现形式丰富多彩:有画面标注数字,原有185本书,185是标注在画面上,学生看图才能发现;还有文字对话:上午借出36本,下午借出52本,是老师的对话。教学时,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进入情境,搜集和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充分地、正确地理解问题。新教材以显示情境呈现问题,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了解情境,从情境中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收集用与解决问题的必要材料,所以这里的问题“还剩多少本”,是学生搜集信息以后,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是直接呈现给学生的。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搜集完信息以后,应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充分地说,把自己看到的都说出来。要提倡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不一定去读题目中的语言和数字。即使学生说了一些与数学内容、与要解决的问题关系不大,甚至无关的信息,也不要轻易否定,更不能讽刺、讥笑。其实这是我们老师经常犯的错误,也包括我,一听到学生东说西说就是说不到点子上,就开始着急,然后没等学生说完,就说:坐下、坐下。或者干脆换人重说,这样做,理由也很充分呀,学生拖拖拉拉的浪费时间,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要完不成的。但是,反过来想想,学生由于没答到要点上就被你打断,或者被你批评,学生的一腔热情就被你熄灭了,积极性没了,更别谈自主性了。所以我们教学时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把一节课的任务定得死死的,不要为了任务而任务。一节课的任务没完成,没关系,下节课继续。教材本身只安排了53课时的教学内容,期末复习4课时,还有四十几课时干什么呢?那就是作为机动课时,便于我们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安排教学。在学生搜集了那么多有用或者无用的信息以后,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帮助他们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明白要解决的问题。
2.退位的三位数减法,包括一次退位和连续退位。P60——P62
3.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P64——P66
4.隔位退的退位减法。P67——P68
这里的隔位退是通俗的说法,其实就是特殊的退位减,即退位时遇到0的情况,这也是本单元计算教学中的难点。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重视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探索算法,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
由于学生上学期已经学会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完全可以迁移到三位数减法中来,所以教材在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中,不再出现通过学具操作(如摆小棒、拨算珠等)获得直接经验来理解,看P58、P60的例题,例题中没有计数器,也没有小棒。教材是注重让学生借助前面学习中已经掌握的知识、方法和积累的经验,有效地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中来,探索从不退位到一步退位再到连续退位的算法,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在教学中如果有部分学生难以实现算法迁移,仍可以借助直观的学具操作理解算法,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抽象。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不包括隔位退的退位减法,隔位退是难点,应该借助直观学具来帮助理解,下面会讲到。
www.89xue.com 2.重视计算的整体结构。
教材重视这部分计算的整体结构。可以看到,前两部分内容,也就是不退位和退位的三位数减法,教材安排的P58、P60的例题和前面的加法一样,都是从同一个情境中(图书馆的图书)提出不退位、一次退位和连续退位三种不同的减法计算问题,便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些算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创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让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融为一体。主要体现在:
(1)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需要学习新的计算,探索新的算法。这是新教材计算教学的特点之一。我们前面的计算教学其实都是这样,如上学期学的加减法都是创设情景以后,通过问题引出新的计算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提问:看了这幅图画,你能提什么问题呢?怎样列式呢?这样教学,既解决了问题,又学会了计算。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内化算法。本单元教材结合加减法安排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看P64的例题,例题仍然是以借书的题材出现,比较现实、有趣,呈现形式丰富多彩:有画面标注数字,原有185本书,185是标注在画面上,学生看图才能发现;还有文字对话:上午借出36本,下午借出52本,是老师的对话。教学时,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进入情境,搜集和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充分地、正确地理解问题。新教材以显示情境呈现问题,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了解情境,从情境中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收集用与解决问题的必要材料,所以这里的问题“还剩多少本”,是学生搜集信息以后,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是直接呈现给学生的。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搜集完信息以后,应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充分地说,把自己看到的都说出来。要提倡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不一定去读题目中的语言和数字。即使学生说了一些与数学内容、与要解决的问题关系不大,甚至无关的信息,也不要轻易否定,更不能讽刺、讥笑。其实这是我们老师经常犯的错误,也包括我,一听到学生东说西说就是说不到点子上,就开始着急,然后没等学生说完,就说:坐下、坐下。或者干脆换人重说,这样做,理由也很充分呀,学生拖拖拉拉的浪费时间,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要完不成的。但是,反过来想想,学生由于没答到要点上就被你打断,或者被你批评,学生的一腔热情就被你熄灭了,积极性没了,更别谈自主性了。所以我们教学时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把一节课的任务定得死死的,不要为了任务而任务。一节课的任务没完成,没关系,下节课继续。教材本身只安排了53课时的教学内容,期末复习4课时,还有四十几课时干什么呢?那就是作为机动课时,便于我们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安排教学。在学生搜集了那么多有用或者无用的信息以后,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帮助他们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明白要解决的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Tag: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学设计 -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上一篇:统计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