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07-31 03:44:28] 来源:http://www.89xue.com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阅读:9509次
摘要:五.加法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中已经掌握了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在他们认识了千以内数以后,有条件学习更复杂一些的加法计算。《数学课程标准》只要求学生“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所以本单元是在整数范围内最后一次学习加法。全单元的计算教学分四部分安排: 1.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和加法的验算;P38——P39 2.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包括一次进位和连续进位;P40——P42 3.三个数连加;P43——P44 4.三位数加法的估算。P45——P46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选取现实的、相对集中的学习素材引进加法。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标签: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89xue.com
五.加法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中已经掌握了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在他们认识了千以内数以后,有条件学习更复杂一些的加法计算。《数学课程标准》只要求学生“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所以本单元是在整数范围内最后一次学习加法。全单元的计算教学分四部分安排:
1.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和加法的验算;P38——P39
2.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包括一次进位和连续进位;P40——P42
3.三个数连加;P43——P44
4.三位数加法的估算。P45——P46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选取现实的、相对集中的学习素材引进加法计算。
我们来看P38的例题,教材选取了借书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非常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加学习的欲望。后面的例2、例3都采用了同样的借书情景,非常集中,既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又便于知识的整合。
2.采用迁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利用旧知获取新知。
三位数加法与两位数加法相比,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发展和提高的方面,这种关系使“迁移”成为有效的学习方式。教材为学生创造了知识与经验迁移的条件,提供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机会。主要体现在:
(1)三位数加法也是从不进位加开始。P38的例题就是不进位加。看图以后,可以要求学生先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出算式,学生会提出很多,有些算式可能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关,教师要加以选择,采用143+126。由于学生已有了两位数加法的基础,所以这里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交流算法。学生可能有两种呈现方式,就是书上小辣椒、小萝卜的想法。一是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只要在计数器上依次拨上两个三位数就能得到正确的得数;二是列竖式计算,学生将去年学过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上来。教学时可以有两种教法:第一种是分层探索,先用计数器感知,再列竖式;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计算,在交流的时候结合计数器,通过计数器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但不管哪种教法,都必须借助计数器,通过拨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相同数位要对齐,只有同位数上的才可以相加。这里的竖式计算和去年一样,不进位加的数位顺序不作要求,也就是不必强调从个位加起,到后面进位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从个位加起的的必要性。
(2)进位加用“满十进一”的方法进行迁移。在笔算两位数加法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向三位数加法迁移。看P40的例题,例题中没有重复个位满10向十位进1,而是让学生先解决十位向百位进1的问题(一次进位),再解决个位向十位、十位向百位连续进位的问题。由于是进位了,如果再从高位加起的话就比较麻烦,所以和去年一样,在这里进位的时候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www.89xue.com (3)用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虽然是新的学习内容,教材也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鼓励算法多样化。P43的例题,列出算式以后,可以让学生尝试计算,鼓励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有的学生会分开列两个竖式,这个方法的缺点是书写比较麻烦;有的学生会连着列两个竖式;也有可能只列一个竖式的,这个方法书写最简单,还可以用简便运算,但缺点是容易算错。在交流各种算法以后,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学生在选择方法时,会考虑到自己的能力与习惯,有些学生口算能力强,希望算得快写,会选只列一个连加竖式的方法;有些学生会感到列两个连着的竖式能减少进位的困难,也能算得比较快,而选择这种方法。
“试一试”是教学三个数连加时凑十的简便算法,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让学生掌握简便方法,知道先把能凑满十的两个数加起来比较简便;二是解决满二十要进二,学生已经知道满十进一的道理,那么,满二十进二,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会有问题。
(4)笔算加法是有法则的。教材认为,计算法则不是对学生作的规定,而是学生对计算方法、要领的理解与把握。因此,第40页例题后面让学生“相互说说,用加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讲体会来总结计算方法,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只要正确就应该肯定、鼓励,不要求学生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进行描述和归纳。
五.加法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中已经掌握了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在他们认识了千以内数以后,有条件学习更复杂一些的加法计算。《数学课程标准》只要求学生“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所以本单元是在整数范围内最后一次学习加法。全单元的计算教学分四部分安排:
1.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和加法的验算;P38——P39
2.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包括一次进位和连续进位;P40——P42
3.三个数连加;P43——P44
4.三位数加法的估算。P45——P46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选取现实的、相对集中的学习素材引进加法计算。
我们来看P38的例题,教材选取了借书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非常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加学习的欲望。后面的例2、例3都采用了同样的借书情景,非常集中,既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又便于知识的整合。
2.采用迁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利用旧知获取新知。
三位数加法与两位数加法相比,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有发展和提高的方面,这种关系使“迁移”成为有效的学习方式。教材为学生创造了知识与经验迁移的条件,提供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机会。主要体现在:
(1)三位数加法也是从不进位加开始。P38的例题就是不进位加。看图以后,可以要求学生先提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出算式,学生会提出很多,有些算式可能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关,教师要加以选择,采用143+126。由于学生已有了两位数加法的基础,所以这里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交流算法。学生可能有两种呈现方式,就是书上小辣椒、小萝卜的想法。一是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只要在计数器上依次拨上两个三位数就能得到正确的得数;二是列竖式计算,学生将去年学过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上来。教学时可以有两种教法:第一种是分层探索,先用计数器感知,再列竖式;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计算,在交流的时候结合计数器,通过计数器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但不管哪种教法,都必须借助计数器,通过拨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相同数位要对齐,只有同位数上的才可以相加。这里的竖式计算和去年一样,不进位加的数位顺序不作要求,也就是不必强调从个位加起,到后面进位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从个位加起的的必要性。
(2)进位加用“满十进一”的方法进行迁移。在笔算两位数加法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向三位数加法迁移。看P40的例题,例题中没有重复个位满10向十位进1,而是让学生先解决十位向百位进1的问题(一次进位),再解决个位向十位、十位向百位连续进位的问题。由于是进位了,如果再从高位加起的话就比较麻烦,所以和去年一样,在这里进位的时候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www.89xue.com (3)用竖式计算三个数连加虽然是新的学习内容,教材也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鼓励算法多样化。P43的例题,列出算式以后,可以让学生尝试计算,鼓励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有的学生会分开列两个竖式,这个方法的缺点是书写比较麻烦;有的学生会连着列两个竖式;也有可能只列一个竖式的,这个方法书写最简单,还可以用简便运算,但缺点是容易算错。在交流各种算法以后,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学生在选择方法时,会考虑到自己的能力与习惯,有些学生口算能力强,希望算得快写,会选只列一个连加竖式的方法;有些学生会感到列两个连着的竖式能减少进位的困难,也能算得比较快,而选择这种方法。
“试一试”是教学三个数连加时凑十的简便算法,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让学生掌握简便方法,知道先把能凑满十的两个数加起来比较简便;二是解决满二十要进二,学生已经知道满十进一的道理,那么,满二十进二,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会有问题。
(4)笔算加法是有法则的。教材认为,计算法则不是对学生作的规定,而是学生对计算方法、要领的理解与把握。因此,第40页例题后面让学生“相互说说,用加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讲体会来总结计算方法,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只要正确就应该肯定、鼓励,不要求学生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进行描述和归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Tag: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学设计 -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上一篇:统计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