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07-31 03:44:28] 来源:http://www.89xue.com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阅读:9509次
摘要:先每人分2枝,说说分的结果 一.分一分 小组合作每人分3、4、5、6枝,生填写表格。 反馈分的情况,强调:剩下来的还够不够分一个人? 二.说一说 引导观察:你发现这些平均分的结果有几种情况(分类) 先写出以前学的、正好分完的平均分算式,生独立完成。 三.写一写 再结合实例师介绍有余数的除法,教师进行指导。! 四.试一试 学生尝试把其他几种有剩余的情况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进行感知,包括下面的想想做做第一题,绝对不可以脱离操作让学生凭空想象。单位名称在新授时可以先不做要求,由教师提供给学生,这节课的关键只要让学生认识余数,理解余数是。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标签: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http://www.89xue.com
先每人分2枝,说说分的结果
一.分一分
小组合作每人分3、4、5、6枝,生填写表格。
反馈分的情况,强调:剩下来的还够不够分一个人?
二.说一说
引导观察:你发现这些平均分的结果有几种情况(分类)
先写出以前学的、正好分完的平均分算式,生独立完成。
三.写一写
再结合实例师介绍有余数的除法,教师进行指导。!
四.试一试 学生尝试把其他几种有剩余的情况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进行感知,包括下面的想想做做第一题,绝对不可以脱离操作让学生凭空想象。单位名称在新授时可以先不做要求,由教师提供给学生,这节课的关键只要让学生认识余数,理解余数是平均分时还多出来不够分的就可以了。
2.安排学生探讨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计算有余数除法关键的一步是求商,表内除法可以根据除数和被除数很快想乘法口诀直接求出商,但有余数除法要有一个试商的过程,思维难度比表内除法要大。教材是怎样编排的呢?我们来看例题2:教材仍然注意从具体的实例引出有余数的除法,先是出示了一个实际问题“7个桃,每盘放3个,放了几盘,还剩几个?”学生很快就能利用前面的已有经验——用分实物的方法来求出答案。通过分实物求商是一种方法,但不能停留在这种方法上。其实,学生会想到很多种方法。在上个学期,有余数除法我就已经教学了,老师们可能会觉得奇怪,上个学期没有安排有余数除法的内容?是的。那我为什么要提前教学呢?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方便除法竖式的教学。还记得上个学期的除法竖式,步骤是很复杂的,先除后乘再减,学生搞不明白,我用口诀一下子就算出来了,干吗还要乘还要减,觉得没有乘和减的必要性。学生不明白道理,学起来就比较困难。于是我就把有余数的也安排进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对比操作,知道了平均分的结果会出现两种情况,有时会正好分完,有时会有剩余,所以有必要进行乘和减,学生理解道理以后,学起来就比较轻松了。不知在座的老师有没有这种感觉。第二个原因是方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上学期的教材中,出现了许多这样的练习题,比如38颗糖,每盒装9颗,4盒能装下吗?教材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乘法口诀来思考,先算9乘4等于36,再比较38大于36,所以装不下。但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利用平均分,也就是除法来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方法也是相当不错的,我们不是经常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多样吗。用这种方法就必须牵涉到余数问题,如果没有教学余数,学生思考起来就遇到了障碍,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初步了解余数。所以我就在上学期让学生初步接触了余数。通过实践,我发现学生在做有余数除法的时候,有很多种求商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得到商,也就是例2图例上提供的方法,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最原始的。2.背乘法口诀表,如20除以6,学生会从一六得六开始背,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不行,超过二十了,只能三六十八。3.想一个商再调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调商,如20除以6,直接想四六二十四,超过二十,太大,调小一些,商3。4.想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除数,如20除以6,直接想出最多有3个,所以商3。正因为学生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所以教材在例题后面提出了“你是怎样想到商2的?”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机会。教师要留给学生想和说的空间,尽量引导学生用最后一种方法,但不要强求,因为学生有差异,开始教学的时候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用第二、第三种方法都可以,等到熟练了,可以慢慢地提高要求,增加速度。
www.89xue.com 在教学这一课时,不要忘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请老师们看小白菜的话: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这里要让学生自己探索、总结,可以结合例题与“试一试”中的题目来进行比较,归纳出“余数总比除数小”的结论。得出结论以后要继续追问:“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让学生联想平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都不够再分的表象来进行理解,所以老师们在教学前面的例题1时,要注意渗透,也就是我刚才强调的分完后一定要问一问“剩下来的还够不够分一个人?”其实这就是为“余数比除数小”做表象的渗透。在巩固练习当中可以安排几道具有代表性的改错题让学生分析、纠正,如p5的第三题。平时,我们老师也要做有心人,发现学生的错误情况不要放过,错例是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应及时拿出来进行讲评。
先每人分2枝,说说分的结果
一.分一分
小组合作每人分3、4、5、6枝,生填写表格。
反馈分的情况,强调:剩下来的还够不够分一个人?
二.说一说
引导观察:你发现这些平均分的结果有几种情况(分类)
先写出以前学的、正好分完的平均分算式,生独立完成。
三.写一写
再结合实例师介绍有余数的除法,教师进行指导。!
四.试一试 学生尝试把其他几种有剩余的情况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进行感知,包括下面的想想做做第一题,绝对不可以脱离操作让学生凭空想象。单位名称在新授时可以先不做要求,由教师提供给学生,这节课的关键只要让学生认识余数,理解余数是平均分时还多出来不够分的就可以了。
2.安排学生探讨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计算有余数除法关键的一步是求商,表内除法可以根据除数和被除数很快想乘法口诀直接求出商,但有余数除法要有一个试商的过程,思维难度比表内除法要大。教材是怎样编排的呢?我们来看例题2:教材仍然注意从具体的实例引出有余数的除法,先是出示了一个实际问题“7个桃,每盘放3个,放了几盘,还剩几个?”学生很快就能利用前面的已有经验——用分实物的方法来求出答案。通过分实物求商是一种方法,但不能停留在这种方法上。其实,学生会想到很多种方法。在上个学期,有余数除法我就已经教学了,老师们可能会觉得奇怪,上个学期没有安排有余数除法的内容?是的。那我为什么要提前教学呢?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方便除法竖式的教学。还记得上个学期的除法竖式,步骤是很复杂的,先除后乘再减,学生搞不明白,我用口诀一下子就算出来了,干吗还要乘还要减,觉得没有乘和减的必要性。学生不明白道理,学起来就比较困难。于是我就把有余数的也安排进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对比操作,知道了平均分的结果会出现两种情况,有时会正好分完,有时会有剩余,所以有必要进行乘和减,学生理解道理以后,学起来就比较轻松了。不知在座的老师有没有这种感觉。第二个原因是方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上学期的教材中,出现了许多这样的练习题,比如38颗糖,每盒装9颗,4盒能装下吗?教材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乘法口诀来思考,先算9乘4等于36,再比较38大于36,所以装不下。但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利用平均分,也就是除法来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方法也是相当不错的,我们不是经常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多样吗。用这种方法就必须牵涉到余数问题,如果没有教学余数,学生思考起来就遇到了障碍,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初步了解余数。所以我就在上学期让学生初步接触了余数。通过实践,我发现学生在做有余数除法的时候,有很多种求商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得到商,也就是例2图例上提供的方法,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最原始的。2.背乘法口诀表,如20除以6,学生会从一六得六开始背,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不行,超过二十了,只能三六十八。3.想一个商再调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调商,如20除以6,直接想四六二十四,超过二十,太大,调小一些,商3。4.想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除数,如20除以6,直接想出最多有3个,所以商3。正因为学生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所以教材在例题后面提出了“你是怎样想到商2的?”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机会。教师要留给学生想和说的空间,尽量引导学生用最后一种方法,但不要强求,因为学生有差异,开始教学的时候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用第二、第三种方法都可以,等到熟练了,可以慢慢地提高要求,增加速度。
www.89xue.com 在教学这一课时,不要忘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请老师们看小白菜的话: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这里要让学生自己探索、总结,可以结合例题与“试一试”中的题目来进行比较,归纳出“余数总比除数小”的结论。得出结论以后要继续追问:“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让学生联想平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都不够再分的表象来进行理解,所以老师们在教学前面的例题1时,要注意渗透,也就是我刚才强调的分完后一定要问一问“剩下来的还够不够分一个人?”其实这就是为“余数比除数小”做表象的渗透。在巩固练习当中可以安排几道具有代表性的改错题让学生分析、纠正,如p5的第三题。平时,我们老师也要做有心人,发现学生的错误情况不要放过,错例是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应及时拿出来进行讲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Tag: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学设计 -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上一篇:统计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