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学习心得集
[10-16 19:39:04] 来源:http://www.89xue.com 心得体会 阅读:90次
摘要: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弟子规》就是最好的家规。我在一次和哥嫂一起吃饭时,宣布《弟子规》以后就是我们两家的家规。随后就有了一次执行家规的机会。一个星期六的早上,哥哥送我们的两个小孩去会展中心看漫画展,定好十一点半在门口等,超过时间车不等人。十二点我在家接到哥哥电话,说接不到人,想开车回来,但又担心孩子赶不上下午的课。我很支持哥哥的做法,叫他开车回来,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后果。因为他们有这个能力,两个小孩都十二岁了,而且身上还带着零用钱。后来孩子坐公交车回来,又匆匆忙忙吃完饭赶去上课,不但没有半句怨言,还显得特别乖巧。过后还解释说,会场太大,人太多,找不到正确的出口。我们也趁机教了一些相关的经验。 其实孩子比想像的好教得。
弟子规学习心得集,标签:心得体会范文,http://www.89xue.com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弟子规》就是最好的家规。我在一次和哥嫂一起吃饭时,宣布《弟子规》以后就是我们两家的家规。随后就有了一次执行家规的机会。一个星期六的早上,哥哥送我们的两个小孩去会展中心看漫画展,定好十一点半在门口等,超过时间车不等人。十二点我在家接到哥哥电话,说接不到人,想开车回来,但又担心孩子赶不上下午的课。我很支持哥哥的做法,叫他开车回来,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后果。因为他们有这个能力,两个小孩都十二岁了,而且身上还带着零用钱。后来孩子坐公交车回来,又匆匆忙忙吃完饭赶去上课,不但没有半句怨言,还显得特别乖巧。过后还解释说,会场太大,人太多,找不到正确的出口。我们也趁机教了一些相关的经验。
其实孩子比想像的好教得多,只要你把善的好的东西教给他,他有时比大人做得还要好。我们每周去公园,要分两批走,分两批回。有一次,第二批小朋友出来早了,车还没来,等车时看到草地上有很多落叶,我就和小朋友们把落叶捡到一堆,方便清洁工叔叔阿姨来收集。小朋友做得不亦乐乎。以后每次不用老师说,只要有时间,他们都主动地收集地上的落叶。
所以,当我们有足够的智慧、足够的冷静处理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当我们一次次的坚持得到一次次的肯定,我们会变得越来越有信心,孩子也一天天在孝敬的教育中健康地成长。
默想:不论是教子还是带学生,当陈老师以「孝敬」为教育根本时,她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会「刮龙卷风」的孩子,能转成「和煦的春风」。这,就是圣贤教化的力量。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您的手上拿着这把能开启孩子德慧双馨大门的钥匙了吗?
感谢陈老师供稿
本文略经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修改
喜悦的《弟子规》
刘老师
教学生读经近两年,约1600字的《大学》和五十首古诗词已烂熟于学生胸中。早期的一些读经观念认为让经文慢慢在学生心中酝酿成熟。在积累中,我发现学生气质变化不大,颇想早日亲见弟子成圣贤。直到2003年10月中旬,我与秦博老师参加了市教育局和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合办的「读经班」,听蔡老师演讲后,恍然大悟。他建议先教《弟子规》再背四书,根据是「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细看此书,果觉甚妙!本书原名《训蒙文》,是清朝李毓秀夫子据《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分五部分编成,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特讲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好读物。
我据《弟子规》易解,每天抽15分钟教12个字,三个月全背完,并知其义。注重自始至终将《弟子规》的字字句句融进生活,身体力行实践好。没学《弟子规》前感觉德育教育疲于奔命,亡羊补牢,不能与生活结合在一起,似乎「山穷水尽疑无路」;学了《弟子规》后,与生活水乳jiao融,进步显而易见, 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德育厚实而鲜活,正应了《礼记•学记》中「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一、就「入则孝,出则弟,谨」三方面与大家分享
(一)入则孝
引导学生自觉尽孝,请家长写在联系本上,我抄在「入则孝」力行表上,让学生互相观摩,学生行孝蔚然成风,孝行多种多样:
1.按摩 2.捶背3.洗脚 4.说服爸爸戒烟 5.洗菜炒菜 6.洗米煮饭 7.盛饭洗碗 8.摆收碗筷 9.扫地拖地 10.烧水 11.端茶倒水 12.收拾房间 13.洗浴缸 14.浇花 15.洗口杯 16.取货 17.晾衣迭衣 18.擦桌柜 19.给父母拔白发 20.留校生抬桶抬衣服。
「人逢喜事精神爽」,学生的孝行令父母喜笑颜开,颇为开怀。吴程见其父好几周没看望爷爷奶奶,就提醒他:「你也要孝顺爷爷,该去看看他。」令其父甚为汗颜。
(二)出则弟
1.学生回家与兄弟姐妹更友爱,不争食物、书本,不打架,缘于「兄道友,弟道恭」,「言语忍,忿自泯」。
2.以前饭菜一做好,自己先动筷,现在学生明白请父母坐好再一块儿吃,出电梯请父母先走,缘于「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弟子规》就是最好的家规。我在一次和哥嫂一起吃饭时,宣布《弟子规》以后就是我们两家的家规。随后就有了一次执行家规的机会。一个星期六的早上,哥哥送我们的两个小孩去会展中心看漫画展,定好十一点半在门口等,超过时间车不等人。十二点我在家接到哥哥电话,说接不到人,想开车回来,但又担心孩子赶不上下午的课。我很支持哥哥的做法,叫他开车回来,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后果。因为他们有这个能力,两个小孩都十二岁了,而且身上还带着零用钱。后来孩子坐公交车回来,又匆匆忙忙吃完饭赶去上课,不但没有半句怨言,还显得特别乖巧。过后还解释说,会场太大,人太多,找不到正确的出口。我们也趁机教了一些相关的经验。
其实孩子比想像的好教得多,只要你把善的好的东西教给他,他有时比大人做得还要好。我们每周去公园,要分两批走,分两批回。有一次,第二批小朋友出来早了,车还没来,等车时看到草地上有很多落叶,我就和小朋友们把落叶捡到一堆,方便清洁工叔叔阿姨来收集。小朋友做得不亦乐乎。以后每次不用老师说,只要有时间,他们都主动地收集地上的落叶。
所以,当我们有足够的智慧、足够的冷静处理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当我们一次次的坚持得到一次次的肯定,我们会变得越来越有信心,孩子也一天天在孝敬的教育中健康地成长。
默想:不论是教子还是带学生,当陈老师以「孝敬」为教育根本时,她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会「刮龙卷风」的孩子,能转成「和煦的春风」。这,就是圣贤教化的力量。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您的手上拿着这把能开启孩子德慧双馨大门的钥匙了吗?
感谢陈老师供稿
本文略经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修改
喜悦的《弟子规》
刘老师
教学生读经近两年,约1600字的《大学》和五十首古诗词已烂熟于学生胸中。早期的一些读经观念认为让经文慢慢在学生心中酝酿成熟。在积累中,我发现学生气质变化不大,颇想早日亲见弟子成圣贤。直到2003年10月中旬,我与秦博老师参加了市教育局和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合办的「读经班」,听蔡老师演讲后,恍然大悟。他建议先教《弟子规》再背四书,根据是「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细看此书,果觉甚妙!本书原名《训蒙文》,是清朝李毓秀夫子据《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分五部分编成,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特讲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好读物。
我据《弟子规》易解,每天抽15分钟教12个字,三个月全背完,并知其义。注重自始至终将《弟子规》的字字句句融进生活,身体力行实践好。没学《弟子规》前感觉德育教育疲于奔命,亡羊补牢,不能与生活结合在一起,似乎「山穷水尽疑无路」;学了《弟子规》后,与生活水乳jiao融,进步显而易见, 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德育厚实而鲜活,正应了《礼记•学记》中「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一、就「入则孝,出则弟,谨」三方面与大家分享
(一)入则孝
引导学生自觉尽孝,请家长写在联系本上,我抄在「入则孝」力行表上,让学生互相观摩,学生行孝蔚然成风,孝行多种多样:
1.按摩 2.捶背3.洗脚 4.说服爸爸戒烟 5.洗菜炒菜 6.洗米煮饭 7.盛饭洗碗 8.摆收碗筷 9.扫地拖地 10.烧水 11.端茶倒水 12.收拾房间 13.洗浴缸 14.浇花 15.洗口杯 16.取货 17.晾衣迭衣 18.擦桌柜 19.给父母拔白发 20.留校生抬桶抬衣服。
「人逢喜事精神爽」,学生的孝行令父母喜笑颜开,颇为开怀。吴程见其父好几周没看望爷爷奶奶,就提醒他:「你也要孝顺爷爷,该去看看他。」令其父甚为汗颜。
(二)出则弟
1.学生回家与兄弟姐妹更友爱,不争食物、书本,不打架,缘于「兄道友,弟道恭」,「言语忍,忿自泯」。
2.以前饭菜一做好,自己先动筷,现在学生明白请父母坐好再一块儿吃,出电梯请父母先走,缘于「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Tag: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范文,综合范文 - 心得体会
上一篇:班主任学习体会